【专题二】赵冬苓代表谈编剧:对主旋律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

发布日期:2013-06-15浏览次数:0

赵冬苓代表谈编剧:对主旋律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赵冬苓

中国网3月16日讯(记者 李志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落下帷幕,如果不是因为建言全国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赵冬苓恐怕不会在今年两会被太多人关注。尽管已经被媒体的包围弄得有点疲惫,但是这位著名的影视剧作家在获悉记者想采访关于编剧、文化方面的话题时,还是欣然答应了。

其实,除了关于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的议案,赵冬苓还给大会提交了关于新《著作权法》修改的建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一名专业编剧,她说:“现行的著作权法中,文字种类还不包括剧本,也就不能给予编剧充分的重视、尊重与保护。”

赵冬苓表示:编剧这个行业自话本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后来才有了小说。作家的权益可以得到保障,为何编剧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呢?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重视剧本、重视编剧的权益。

在当前影视界越来越看重视觉效果的大环境下,赵冬苓对编剧的市场前景也表示出担忧:“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是在创作实践中,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大家对导演提得比较多,而编剧的一些权益则常受到损害。我反倒怀念八九十年代‘故事为王’的年代。”

其实不仅如此,当前,传统的影视编剧还受到了网络和美剧的冲击,不过赵冬苓认为,这样的冲击是件好事。美国电视剧的产业比中国要成熟很多,她本人就很爱看,尤其是法律题材剧,也从中学习很多。

由赵冬苓编剧的《孔繁森》、《中国地》、《沂蒙》等多部电视剧,不仅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而且收视率也很高,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赵冬苓说:“我们对主旋律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不能老是沿袭出一个英雄拍一个电视剧的模式。”

在赵冬苓看来,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就是标准的主旋律,美国的主旋律,传递它美化自己、个人英雄主意的价值观。“符合主流价值形态的都是主旋律。好的编剧会尊崇艺术规律,寻找主人公身上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东西。”

她还说:“如果想要获得国际的认可,还应强调真善美,强调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不能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像《媳妇的美好时代》之所以能被翻译成外文走出去,就是因为它表现的家庭情感是受到了大家认可的,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更多的受众。”

当被问及此次参会的经历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创作时,赵冬苓坦言:“暂时还不会,人大代表还不是专职的。成为人大代表,我可能会比过去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但也不会什么都管,还是会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这次议案交上去之后,如果五年内能有改变,那我就算比较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