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向未来】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杨沫:在科研道路上踔厉前行

作者: 时间:2022-04-17 点击数:

编者按: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学校“决胜‘创大’、圆梦‘创大’”的关键年,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推进年。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校园网特推出“奋斗向未来”专栏,刊发学校师生砥砺前行、奋斗不止的事迹,激励全校师生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接续奋斗,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今天刊发机械工程学院杨沫博士的事迹。


(大通社记者 陈小密 彭睿思)杨沫,中共党员,博士,2019年1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同年2月入职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博士期间专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机械零部件设计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5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襄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省科技厅科研计划项目。

用勤劳与坚持浇灌科研沃土

刚入职时,杨沫面临着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突然转变,相比于博士期间忙忙碌碌的项目与科研工作,入职初期较为宽松的日子让杨沫有点无所适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规划后,杨沫暗暗下定决心,要充分利用好时间,不能懈怠。

随后的日子里,办公室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虽然学校对教师没有坐班的要求,但杨沫坚持每天到校,因为他相信厚积薄发,积蓄力量才能得到质的突破。在这半年里,杨沫积极适应环境,认识同事,听课学习,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同时把博士期间的工作整理出4篇论文,4篇论文中3篇录入了SCI,一篇录入了EI。得益于这段时间的积累,杨沫在学术领域发现了新的研究点,为后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下了基础。

自入职以来,杨沫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项目申报工作,不论是襄阳市的各类项目,还是省教育厅、省科技厅项目,他一次次地撰写和修改申报书,积累项目申报经验。为申报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沫从2019年底开始,在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决定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早期故障动力学特性及在线诊断的项目上深挖细掘。

项目文本初步定稿后,杨沫满怀信心地找到学院的李小昱教授指导,李教授却给他指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本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学问题提炼不足,创新点不突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不鲜明也不合理。”听闻后杨沫的心里凉了一大截,迅速调整状态,不断地修改完善。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除了上课时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琢磨如何修改本子。然而这次申报却并未成功。

杨沫坦言:“第一年申报没有获批,当时是比较沮丧的。”为了安慰杨沫,爱人带他去吃了顿大餐,不断地宽慰和鼓励;身边的导师、师兄师姐们也给杨沫传授了申报经验,这都给予了杨沫莫大的鼓励,让他逐渐走出了自我怀疑状态。

在重新调整好状态后,杨沫沉下心来又仔细研究,觉得研究创新点是没有问题的,可能在申报书撰写方面还有不完美的地方,随后杨沫咨询了校内外的多个专家,对申报书又做了详尽的修改。“只要怀揣一颗蓬勃的种子,就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天,枝繁叶茂只是时间问题”杨沫说。在2021年8月,杨沫终于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襄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省科技厅科研计划项目。

用灵感与激情研发新产品

2021年是杨沫来到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的第三个年头,他除了在纵向领域艰苦奋斗地搞科研项目,杨沫也积极探索横向领域的发展。有一天晚上十点多,学院的刘德政教授突然来了电话,“杨博士,有一个企业找到我,希望我们协助解决一个产品设计问题,明天要不要去交流一下。”此前,杨沫从来没有接触过企业项目,但他抱着“抓住每一个机会”的心态,跟着刘德政教授接触了该项目,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了项目对接,也开启了杨沫对接企业项目、服务企业的道路。

2021年夏天,杨沫和研发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时发现,夏天户外工作者和高温环境工作者需要一个可穿戴的降温产品,特别是夏季疫情防控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而中暑的现象时有发生,降温产品必不可少。但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如何让穿着的人感到舒适?如何解决局部过冷,身体不适的问题?“后来我们自己做了大量的实验,反复试穿不断优化降温效果,”杨沫说到。经过一个月的日夜奋战,杨沫和团队成员结合人体工程学做了一款相对舒适的产品,目前已投向了市场。

“2021年8月份武汉疫情,很多护士到社区做核酸中暑了,我们加班加点赶制了几百套衣服,刘德政教授连夜开车给武汉的医院送去。”杨沫介绍,这款降温服产品得到了襄阳和武汉多家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肯定。

入职三年多以来,杨沫沉下心来,锁定自己的目标,不论是科研项目还是产业项目,他一如既往的用埋头苦干夯实自己,在深厚的积淀中不断寻找突破点。


责编:卜润慧 余芳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 - 中文登录入口  热线电话:0710-3590506  Email:xcb@hbuas.edu.cn